別蓮蒂教授在天下雜誌網站發表了ㄧ篇叫做【台灣留不住頂尖人才】的文章,我從一位跨國移動的工作者的角度,提出了ㄧ些自己的看法。
我是一位在新竹的名牌理工大學機械系畢業,也在新竹園區半導體設備商當過技術支援工程師,三年前來到荷蘭理工大學工作,現在在安多分(荷蘭科技城)的一間精密儀器設備商繼續當技術支援工程師。我要從我這麼一位跨國移動的工作者觀點,補充為甚麼許多優秀學者在世界各國從事教職或研發的原因。在荷蘭理工大學裡面,教授們合作的產業界對象大都是跨國大公司的研發部門,比如說半導體體設備商ASML、飛利普的核磁共振儀器部門、FEI電子顯微鏡、陶氏化學、OCE印表機,還有這些公司的週邊零件生產公司。他們的產品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,研發部門也掌握第一手的研發技術,與教授們合作是想要藉大學研究的力量,需要獲得最新的突破。台灣跟荷蘭差不多大,人口多ㄧ些,但我們的跨國產業由於種種歷史因素比較起來非常稀少,就算有也不是在全球產業鏈上有利的位置。我們自然沒有辦法像荷蘭人一樣賺全世界的錢,同時教授們跟產業相關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英雄無用武之地,企業的競爭力不足,我們的所得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就會比較少,如果加上政府稅收不足,能夠付給教授們的薪資,自然比不上那些站在世界工業產業鏈上游的國家。教授的薪資相對於國內的物價水準雖然不錯,但相對於國際水準卻嫌不足。如果頂尖學者來台灣工作,沒有相關產業可供他們發揮,要進行純粹的研究能夠產生的立即利益會非常少。總體來說,雖然有點占了其他國家的便宜,但這個世界很現實,如果能夠站上全球產業鏈上有利的位置,我們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所得就會提高。但產業轉型的過程非常不容易,需要面對全球的跨國公司既有的競爭者,要找出企業新的藍海也不容易。
至於要有甚麼政策,我覺得那不全是政府的責任,企業、大學教授跟政府官員應該要坐下來談談未來的方向,想想要怎樣互相合作。比如說,現在大家談論再生能源產業都事關於太陽能板的製造外銷,可是很少人提到自有能源開發,如果政府(台電)可以把去國外採購能源的大筆經費,注資一部分與學術界一起研究自有的風力發電計術,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電力是自有風力發電機生產,這樣可以就帶動龐大的相關產業發展,一方面擺脫我們長期仰賴煤炭發電的臭名,甚至可以外銷風力發電技術。
至於我們的勞工政策到底該不該鼓不鼓勵外籍人士在台灣工作,我覺得也需要整體考量,的確不能貿然開放搶了台灣人的飯碗。荷蘭在高中階段選擇就讀理工方向的學生只有百分之十五,在台灣是百分之七、八十,因此荷蘭最近幾年強力吸引外國學生就讀大學理工科系,以增強他們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。但相較之下,我不覺得台灣需要引進理工人才,在全球產業分工下,在台灣發展蓬勃的電子產業,已經有一堆理工人才支撐這樣的經濟。我們的產業某種程度上過度倚賴國際經濟,以及我們被國際政經情勢影響相當大,我們進口許多昂貴的儀器與車輛及武器,但這些昂貴的產業其實在歐美日國家其實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,但是我們的出口卻倚賴高度競爭、毛利日漸降低的電子業。相較對岸同胞,我們已經面對國際的競爭許多年,我們有國際的視野,我們需要的是,憑著我們過去的經驗,想辦法讓我們的產業轉型,如果我們將來可以深耕自有的技術,可以讓產業更多元也可以提升就業率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